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HTTP协议详解
阅读量:5334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15

本文共 10445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4 分钟。

HTTP简介

HTTP协议是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(超文本传输协议)的缩写,是用于从万维网(WWW:World Wide Web )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。

HTTP是一个基于TCP/IP通信协议来传递数据(HTML 文件, 图片文件, 查询结果等)。

HTTP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,由于其简捷、快速的方式,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。它于1990年提出,经过几年的使用与发展,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扩展。目前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/1.0的第六版,HTTP/1.1的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,而且HTTP-NG(Next Generation of HTTP)的建议已经提出。

HTTP协议工作于客户端-服务端架构为上。浏览器作为HTTP客户端通过URL向HTTP服务端即WEB服务器发送所有请求。Web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请求后,向客户端发送响应信息。

http请求-响应模型.jpg

主要特点

1、简单快速: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,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。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、HEAD、POST。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。由于HTTP协议简单,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,因而通信速度很快。

2、灵活: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。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-Type加以标记。

3.无连接: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,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,即断开连接。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。

4.无状态: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。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。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,则它必须重传,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。另一方面,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。

5、支持B/S及C/S模式。

工作流程

一次HTTP操作称为一个事务,其工作过程可分为四步:

1)首先客户机与服务器需要建立连接。只要单击某个超级链接,HTTP的工作开始。

2)建立连接后,客户机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,请求方式的格式为:统一资源标识符(URL)、协议版本号,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请求修饰符、客户机信息和可能的内容。

3)服务器接到请求后,给予相应的响应信息,其格式为一个状态行,包括信息的协议版本号、一个成功或错误的代码,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服务器信息、实体信息和可能的内容。

4)客户端接收服务器所返回的信息通过浏览器显示在用户的显示屏上,然后客户机与服务器断开连接。

HTTP之URL

HTTP使用统一资源标识符(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, URI)来传输数据和建立连接。UR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URI,包含了用于查找某个资源的足够的信息

URL,全称是UniformResourceLocator, 中文叫统一资源定位符,是互联网上用来标识某一处资源的地址。以下面这个URL为例,介绍下普通URL的各部分组成: 

从上面的URL可以看出,一个完整的URL包括以下几部分:

1.协议部分:该URL的协议部分为“http:”,这代表网页使用的是HTTP协议。在Internet中可以使用多种协议,如HTTP,FTP等等本例中使用的是HTTP协议。在"HTTP"后面的“//”为分隔符

2.域名部分:该URL的域名部分为“www.aspxfans.com”。一个URL中,也可以使用IP地址作为域名使用

3.端口部分:跟在域名后面的是端口,域名和端口之间使用“:”作为分隔符。端口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,如果省略端口部分,将采用默认端口

4.虚拟目录部分:从域名后的第一个“/”开始到最后一个“/”为止,是虚拟目录部分。虚拟目录也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。本例中的虚拟目录是“/news/”

5.文件名部分:从域名后的最后一个“/”开始到“?”为止,是文件名部分,如果没有“?”,则是从域名后的最后一个“/”开始到“#”为止,是文件部分,如果没有“?”和“#”,那么从域名后的最后一个“/”开始到结束,都是文件名部分。本例中的文件名是“index.asp”。文件名部分也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,如果省略该部分,则使用默认的文件名

6.锚部分:从“#”开始到最后,都是锚部分。本例中的锚部分是“name”。锚部分也不是一个URL必须的部分

7.参数部分:从“?”开始到“#”为止之间的部分为参数部分,又称搜索部分、查询部分。本例中的参数部分为“boardID=5&ID=24618&page=1”。参数可以允许有多个参数,参数与参数之间用“&”作为分隔符。

(原文: )

URI和URL的区别

URI,是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,统一资源标识符,用来唯一的标识一个资源。

Web上可用的每种资源如HTML文档、图像、视频片段、程序等都是一个来URI来定位的

URI一般由三部组成:
访问资源的命名机制
存放资源的主机名
资源自身的名称,由路径表示,着重强调于资源。

URL是uniform resource locator,统一资源定位器,它是一种具体的URI,即URL可以用来标识一个资源,而且还指明了如何locate这个资源。

URL是Internet上用来描述信息资源的字符串,主要用在各种WWW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上,特别是著名的Mosaic。

采用URL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格式来描述各种信息资源,包括文件、服务器的地址和目录等。URL一般由三部组成:
协议(或称为服务方式)
存有该资源的主机IP地址(有时也包括端口号)
主机资源的具体地址。如目录和文件名等

URN,uniform resource name,统一资源命名,是通过名字来标识资源,比如mailto:java-net@java.sun.com。

URI是以一种抽象的,高层次概念定义统一资源标识,而URL和URN则是具体的资源标识的方式。URL和URN都是一种URI。笼统地说,每个 URL 都是 URI,但不一定每个 URI 都是 URL。这是因为 URI 还包括一个子类,即统一资源名称 (URN),它命名资源但不指定如何定位资源。上面的 mailto、news 和 isbn URI 都是 URN 的示例。

在Java的URI中,一个URI实例可以代表绝对的,也可以是相对的,只要它符合URI的语法规则。而URL类则不仅符合语义,还包含了定位该资源的信息,因此它不能是相对的。

在Java类库中,URI类不包含任何访问资源的方法,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解析。
相反的是,URL类可以打开一个到达资源的流

HTTP之请求消息Request

客户端发送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的请求消息包括以下格式:

请求行(request line)、请求头部(header)、空行和请求数据四个部分组成。

 

Http请求消息结构.png

  • 请求行以一个方法符号开头,以空格分开,后面跟着请求的URI和协议的版本。

Get请求例子,使用Charles抓取的request:

第一部分:请求行,用来说明请求类型,要访问的资源以及所使用的HTTP版本.

GET说明请求类型为GET,[/562f25980001b1b106000338.jpg]为要访问的资源,该行的最后一部分说明使用的是HTTP1.1版本。

第二部分:请求头部,紧接着请求行(即第一行)之后的部分,用来说明服务器要使用的附加信息

从第二行起为请求头部,HOST将指出请求的目的地.User-Agent,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脚本都能访问它,它是浏览器类型检测逻辑的重要基础.该信息由你的浏览器来定义,并且在每个请求中自动发送等等

第三部分:空行,请求头部后面的空行是必须的

即使第四部分的请求数据为空,也必须有空行。

第四部分:请求数据也叫主体,可以添加任意的其他数据。

这个例子的请求数据为空。

POST请求例子,使用Charles抓取的request:

第一部分:请求行,第一行明了是post请求,以及http1.1版本。

第二部分:请求头部,第二行至第六行。

第三部分:空行,第七行的空行。
第四部分:请求数据,第八行。

POST 提交数据方式

规定的 HTTP 请求方法有 OPTIONS、GET、HEAD、POST、PUT、DELETE、TRACE、CONNECT 这几种。其中 POST 一般用来向服务端提交数据,本文主要讨论 POST 提交数据的几种方式。

我们知道,HTTP 协议是以 ASCII 码传输,建立在 TCP/IP 协议之上的应用层规范。规范把 HTTP 请求分为三个部分:状态行、请求头、消息主体。类似于下面这样:

BASH post: head: entity-body

协议规定 POST 提交的数据必须放在消息主体(entity-body)中,但协议并没有规定数据必须使用什么编码方式。实际上,开发者完全可以自己决定消息主体的格式,只要最后发送的 HTTP 请求满足上面的格式就可以。

但是,数据发送出去,还要服务端解析成功才有意义。一般服务端语言如 php、python 等,以及它们的 framework,都内置了自动解析常见数据格式的功能。服务端通常是根据请求头(headers)中的 Content-Type 字段来获知请求中的消息主体是用何种方式编码,再对主体进行解析。所以说到 POST 提交数据方案,包含了 Content-Type 和消息主体编码方式两部分。下面就正式开始介绍它们。

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

这应该是最常见的 POST 提交数据的方式了。浏览器的原生

表单,如果不设置 enctype 属性,那么最终就会以 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 方式提交数据。请求类似于下面这样(无关的请求头在本文中都省略掉了):

BASH
  1.  
    POST http:
    //www.example.com HTTP/1.1
  2.  
    Content-
    Type: 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;charset=utf-8
  3.  
     
  4.  
    title=test&sub[]=
    1&sub[]=2&sub[]=3

首先,Content-Type 被指定为 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;其次,提交的数据按照 key1=val1&key2=val2 的方式进行编码,key 和 val 都进行了 URL 转码。大部分服务端语言都对这种方式有很好的支持。例如 PHP 中,$_POST['title'] 可以获取到 title 的值,$_POST['sub'] 可以得到 sub 数组。

很多时候,我们用 Ajax 提交数据时,也是使用这种方式。例如  和  的 Ajax,Content-Type 默认值都是「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;charset=utf-8」。

multipart/form-data

这又是一个常见的 POST 数据提交的方式。我们使用表单上传文件时,必须让

表单的 enctype 等于 multipart/form-data。直接来看一个请求示例:

BASH
  1.  POST http:
    //www.example.com HTTP/1.1
  2.  Content-Type:multipart/form-
    data; boundary=----WebKitFormBoundaryrGKCBY7qhFd3TrwA
  3.   
  4.  ------WebKitFormBoundaryrGKCBY7qhFd3TrwA
  5.  Content-Disposition: form-
    data; name="text"
  6.   
  7.  title
  8.  ------WebKitFormBoundaryrGKCBY7qhFd3TrwA
  9.  Content-Disposition: form-
    data; name="file"; filename="chrome.png"
  10.  Content-Type: image/png
  11.   
  12.  PNG ... content of chrome.png ...
  13.  ------WebKitFormBoundaryrGKCBY7qhFd3TrwA--

这个例子稍微复杂点。首先生成了一个 boundary 用于分割不同的字段,为了避免与正文内容重复,boundary 很长很复杂。然后 Content-Type 里指明了数据是以 multipart/form-data 来编码,本次请求的 boundary 是什么内容。消息主体里按照字段个数又分为多个结构类似的部分,每部分都是以 --boundary 开始,紧接着是内容描述信息,然后是回车,最后是字段具体内容(文本或二进制)。如果传输的是文件,还要包含文件名和文件类型信息。消息主体最后以 --boundary-- 标示结束。关于 multipart/form-data 的详细定义,请前往  查看。

这种方式一般用来上传文件,各大服务端语言对它也有着良好的支持。

上面提到的这两种 POST 数据的方式,都是浏览器原生支持的,而且现阶段标准中原生

表单也(通过 元素的 enctype 属性指定,默认为 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。其实 enctype 还支持 text/plain,不过用得非常少)。

随着越来越多的 Web 站点,尤其是 WebApp,全部使用 Ajax 进行数据交互之后,我们完全可以定义新的数据提交方式,给开发带来更多便利。

application/json

application/json 这个 Content-Type 作为响应头大家肯定不陌生。实际上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它作为请求头,用来告诉服务端消息主体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。由于 JSON 规范的流行,除了低版本 IE 之外的各大浏览器都原生支持 JSON.stringify,服务端语言也都有处理 JSON 的函数,使用 JSON 不会遇上什么麻烦。

JSON 格式支持比键值对复杂得多的结构化数据,这一点也很有用。记得我几年前做一个项目时,需要提交的数据层次非常深,我就是把数据 JSON 序列化之后来提交的。不过当时我是把 JSON 字符串作为 val,仍然放在键值对里,以 x-www-form-urlencoded 方式提交。

Google 的  中的 Ajax 功能,默认就是提交 JSON 字符串。例如下面这段代码:

JS
  1.  
    var data = {
    'title':'test', 'sub' : [1,2,3]};
  2.  $http.post(url, data).success(
    function(result) {
  3.  ...
  4.  });

最终发送的请求是:

BASH
  1.  POST http:
    //www.example.com HTTP/1.1
  2.  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;charset=utf-
    8
  3.   
  4.  {
    "title":"test","sub":[1,2,3]}

这种方案,可以方便的提交复杂的结构化数据,特别适合 RESTful 的接口。各大抓包工具如 Chrome 自带的开发者工具、Firebug、Fiddler,都会以树形结构展示 JSON 数据,非常友好。但也有些服务端语言还没有支持这种方式,例如 php 就无法通过 $_POST 对象从上面的请求中获得内容。这时候,需要自己动手处理下:在请求头中 Content-Type 为 application/json 时,从 php://input 里获得原始输入流,再 json_decode 成对象。一些 php 框架已经开始这么做了。

当然 AngularJS 也可以配置为使用 x-www-form-urlencoded 方式提交数据。如有需要,可以参考。

text/xml

我的博客之前(XML Remote Procedure Call)。它是一种使用 HTTP 作为传输协议,XML 作为编码方式的远程调用规范。典型的 XML-RPC 请求是这样的:

我的博客之前(XML Remote Procedure Call)。它是一种使用 HTTP 作为传输协议,XML 作为编码方式的远程调用规范。典型的 XML-RPC 请求是这样的:
HTML
  1.  POST http:
    //www.example.com HTTP/1.1
  2.  Content-
    Type: text/xml

HTTP之响应消息Response

一般情况下,服务器接收并处理客户端发过来的请求后会返回一个HTTP的响应消息。

HTTP响应也由四个部分组成,分别是:状态行、消息报头、空行和响应正文。

 

http响应消息格式.jpg

例子

  1.  HTTP/
    1.1 200 OK
  2.  Date: Fri,
    22 May 2009 06:07:21 GMT
  3.  Content-Type: text/html; charset=UTF
    -8
  4.   
  5.  <<span
    class="hljs-title" style="color: rgb(163, 21, 21);">html>
  6.  <<span
    class="hljs-title" style="color: rgb(163, 21, 21);">head></<span class="hljs-title" style="color: rgb(163, 21, 21);">head>
  7.  <<span
    class="hljs-title" style="color: rgb(163, 21, 21);">body>
  8.   
  9.   
  10.  </<span
    class="hljs-title" style="color: rgb(163, 21, 21);">body>
  11.  </<span
    class="hljs-title" style="color: rgb(163, 21, 21);">html>

第一部分:状态行,由HTTP协议版本号, 状态码, 状态消息 三部分组成。

第一行为状态行,(HTTP/1.1)表明HTTP版本为1.1版本,状态码为200,状态消息为(ok)

第二部分:消息报头,用来说明客户端要使用的一些附加信息

HTTP请求方法

根据HTTP标准,HTTP请求可以使用多种请求方法。

HTTP1.0定义了三种请求方法: GET, POST 和 HEAD方法。
HTTP1.1新增了五种请求方法:OPTIONS, PUT, DELETE, TRACE 和 CONNECT 方法。

    1.  GET 请求指定的页面信息,并返回实体主体。
    2.  HEAD 类似于get请求,只不过返回的响应中没有具体的内容,用于获取报头
    3.  POST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(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)。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。POST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的建立和/或已有资源的修改。
    4.  PUT 从客户端向服务器传送的数据取代指定的文档的内容。
    5.  
      DELETE 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的页面。
    6.  
      CONNECT HTTP/1.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。
    7.  OPTIONS 允许客户端查看服务器的性能。
    8.  
      TRACE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,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。

第二行和第三行为消息报头,

Date:生成响应的日期和时间;Content-Type:指定了MIME类型的HTML(text/html),编码类型是UTF-8

第三部分:空行,消息报头后面的空行是必须的

第四部分:响应正文,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文本信息。

空行后面的html部分为响应正文。

HTTP之状态码

状态代码有三位数字组成,第一个数字定义了响应的类别,共分五种类别:

1xx:指示信息--表示请求已接收,继续处理

2xx:成功--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、理解、接受

3xx:重定向--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

4xx:客户端错误--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

5xx:服务器端错误--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

常见状态码:

  1.  
    200 OK //客户端请求成功
  2.  
    400 Bad Request //客户端请求有语法错误,不能被服务器所理解
  3.  
    401 Unauthorized //请求未经授权,这个状态代码必须和WWW-Authenticate报头域一起使用
  4.  
    403 Forbidden //服务器收到请求,但是拒绝提供服务
  5.  
    404 Not Found //请求资源不存在,eg:输入了错误的URL
  6.  
  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//服务器发生不可预期的错误
  7.  
    503 Server Unavailable //服务器当前不能处理客户端的请求,一段时间后可能恢复正常

更多状态码

HTTP工作原理流程(解释1)

HTTP协议定义Web客户端如何从Web服务器请求Web页面,以及服务器如何把Web页面传送给客户端。HTTP协议采用了请求/响应模型。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报文,请求报文包含请求的方法、URL、协议版本、请求头部和请求数据。服务器以一个状态行作为响应,响应的内容包括协议的版本、成功或者错误代码、服务器信息、响应头部和响应数据。

以下是 HTTP 请求/响应的步骤:

1、客户端连接到Web服务器

一个HTTP客户端,通常是浏览器,与Web服务器的HTTP端口(默认为80)建立一个TCP套接字连接。例如,

2、发送HTTP请求

通过TCP套接字,客户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文本的请求报文,一个请求报文由请求行、请求头部、空行和请求数据4部分组成。

3、服务器接受请求并返回HTTP响应

Web服务器解析请求,定位请求资源。服务器将资源复本写到TCP套接字,由客户端读取。一个响应由状态行、响应头部、空行和响应数据4部分组成。

4、释放连接

若connection 模式为close,则服务器主动关闭,客户端被动关闭连接,释放;若connection 模式为keepalive,则该连接会保持一段时间,在该时间内可以继续接收请求;

5、客户端浏览器解析HTML内容

客户端浏览器首先解析状态行,查看表明请求是否成功的状态代码。然后解析每一个响应头,响应头告知以下为若干字节的HTML文档和文档的字符集。客户端浏览器读取响应数据HTML,根据HTML的语法对其进行格式化,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。

例如: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URL,按下回车之后会经历以下流程:

1、浏览器向 DNS 服务器请求解析该 URL 中的域名所对应的 IP 地址;

2、解析出 IP 地址后,根据该 IP 地址和默认端口 80,和服务器建立;

3、浏览器发出读取文件(URL 中域名后面部分对应的文件)的HTTP 请求,该请求报文作为 的第三个报文的数据发送给服务器;

4、服务器对浏览器请求作出响应,并把对应的 html 文本发送给浏览器;

5、释放 ;

6、浏览器将该 html 文本并显示内容;   

Http协议-你需要收藏了

原理流程(解释2)

 

一次HTTP操作称为一个事务,其工作整个过程如下:

     1 ) 、地址解析,

     如用客户端浏览器请求这个页面:

     从中分解出协议名、主机名、端口、对象路径等部分,对于我们的这个地址,解析得到的结果如下:

     协议名:http
     主机名:localhost.com
     端口:8080
     对象路径:/index.htm

      在这一步,需要域名系统DNS解析域名localhost.com,得主机的IP地址。

    2)、封装HTTP请求数据包

     把以上部分结合本机自己的信息,封装成一个HTTP请求数据包

     3)封装成TCP包,建立TCP连接(TCP的三次握手)

       在HTTP工作开始之前,客户机(Web浏览器)首先要通过网络与服务器建立连接,该连接是通过TCP来完成的,该协议与IP协议共同构建Internet,即著名的TCP/IP协议族,因此Internet又被称作是TCP/IP网络。HTTP是比TCP更高层次的应用层协议,根据规则,只有低层协议建立之后才能,才能进行更层协议的连接,因此,首先要建立TCP连接,一般TCP连接的端口号是80。这里是8080端口

     4)客户机发送请求命令

       建立连接后,客户机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,请求方式的格式为:统一资源标识符(URL)、协议版本号,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请求修饰符、客户机信息和可内容。

     5)服务器响应

     服务器接到请求后,给予相应的响应信息,其格式为一个状态行,包括信息的协议版本号、一个成功或错误的代码,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服务器信息、实体信息和可能的内容。

        实体消息是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头信息后,它会发送一个空白行来表示头信息的发送到此为结束,接着,它就以Content-Type应答头信息所描述的格式发送用户所请求的实际数据

     6)服务器关闭TCP连接

     一般情况下,一旦Web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了请求数据,它就要关闭TCP连接,然后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

    Connection:keep-alive

   TCP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,于是,浏览器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。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,还节约了网络带宽。

 

转载于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wdy0505/p/10083178.html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cookie解析
查看>>
阿里 RPC 框架 DUBBO 初体验
查看>>
node中 path.join 和 path.resovle 区别
查看>>
Linux cp强制覆盖解决办法
查看>>
2013腾讯马拉松编程初赛3月21日1002
查看>>
isee图片专家批量处理图片大小教程
查看>>
java enmu 使用说明
查看>>
java连接Oracle数据库练习题
查看>>
java反射机制的实现原理
查看>>
js页面传值,c#接收中文出现乱码问题
查看>>
成都UBER优步司机第六组奖励政策
查看>>
软件项目管理的成功原则
查看>>
Java for LeetCode 068 Text Justification
查看>>
bzoj1015: [JSOI2008]星球大战starwar
查看>>
Docker安装MySQL
查看>>
zookeeper 服务端上下线,客户端感知
查看>>
Python-读文件
查看>>
Javascript:猜猜弹出的是啥?为啥?
查看>>
浮点型表示方法
查看>>
技巧:在 C/C++中如何构造通用的对象链表[转]
查看>>